辽粤“农”墨重彩绘新篇 共享科技研发体系 助力新供给新消费新需求
为深化辽粤两省农业科技合作,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4月17日下午,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辽宁省政府驻广东办事处联合带队的辽粤农产品产销对接调研组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开展专题调研,并召开辽粤省际农业研发创新平台合作座谈会。双方围绕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链协同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谋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调研先行 共探农业创新之路
调研组一行来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52年,是广东省级公益性科研机构。该所已建成28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在果蔬深加工、功能性食品开发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
该所副所长邹宇晓详细介绍了该所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功能性食品研发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随后,调研组一行实地参观了该所的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对其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地方经济方面的实践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并就冷链保鲜、深加工技术转化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后续的产学研合作奠定基础。
辽宁调研组相关专家表示,广东在农产品高值化开发方面的经验对东北特色资源(如杂粮、林下产品)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广东在热带水果加工领域的技术积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借鉴。”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同志在参观时表示。
座谈交流 共谋合作发展蓝图
座谈会上,双方专家和企业家代表展开热烈讨论,大家都踊跃发言表达各自的需求。
颐辉(丹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威巍提出,针对蓝莓品种的选育和迭代期待能有专家给予指导,希望能依托广东农产品技术优势、人才引进优势,共助蓝莓产业发展。大连三寰集团代表对广州荔枝的冻眠技术产生浓厚兴趣,期待这项技术能应用在大连大樱桃上。沈阳新供销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副秘书长邓小小提出北虫草是否可以做成休闲零食等话题,都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解答。
座谈会上,辽粤企业代表精准匹配需求,探索新一代东北酸菜制作工艺,辽宁小粒花生的产品加工形式、盘锦大米品牌提升等话题进行讨论。
辽宁与广东虽地理相隔,但农业资源互补性强。辽宁的蓝莓、海参等特色产品与广东的荔枝、预制菜产业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未来,辽宁将以“四个共享”机制为抓手,共建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推广营销、科技研发体系,打造省际农业合作新范式。
专家献策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邹宇晓说:“我们与辽宁的合作,将聚焦海参预制菜品标准化生产、特色水果保鲜加工等方向,通过技术攻关提升产品附加值。”
辽宁专家代表、大连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秦磊,沈阳农业大学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杨肖丽,沈阳农业大学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倩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其中杨肖丽教授以盘锦大米为例,表达区域公共品牌跟企业品牌的联动的观点,区域公共品牌的建设应该是在一个产业,在基础做好之后,要强推区域公共品牌,让消费人群体会认知到,这个地区一个非常强的有特色的产业,区域公共品牌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进一步壮大区域内的企业品牌,区域公共品牌带动企业品牌的一个终点,就应该是区域会逐渐的弱化,企业品牌会逐渐变得的非常强势。
广东省专家代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邹宇晓,果蔬加工研究室主任余元善,农产品保鲜与物流研究室研究员陈于陇,蚕桑南药与微生物资源加工利用研究室副主任刘凡,粮油加工研究室副主任刘光,畜禽加工研究室副主任程镜蓉,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陈佩,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包装工程系主任王红蕾也分别做了交流分享。
此次辽粤省际农业研发创新平台合作座谈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两省农业合作迈入新阶段。近期两省将进一步推进辽粤农产品科技创新平台合作框架协议的达成,合作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互飞、企业转化的原则,将务实高效的推进企业发展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合作将聚焦实用、创新、转化,实行两地政府搭台、企业出题,专家答卷、转化应用的模式,实现解决现实问题、提升企业产值、带动生产基地、繁荣市场发展的目标。未来,双方将以科技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深化全链条合作,共同谱写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张世伟,辽宁省政府驻广东办事处主任刘忠臣以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座谈会。
(文字|摄影 宋军) 责任编辑:张博华
原文链接:http://nongye.nen.com.cn/network/nypd/dtrd/2025/04/18/7678655845315421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