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 > 媒体聚焦

【惠州惠民通】节水抗旱稻亩产湿谷超590公斤!惠城强化农技赋能撂荒田“新生”

时间:2025-08-13 14:38 来源:本网 【字体:

  为有效盘活闲置耕地资源,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切实保障粮食安全,近日,一场聚焦撂荒地复耕关键技术的观摩测产与技术规范宣贯活动在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仍西村石窝基地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简称“省农科院质标所”)牵头主办,联合惠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及汝湖镇农办共同承办,主题为“惠州市(惠城区)节水抗旱稻撂荒地复耕技术观摩测产暨《撂荒地节水抗旱稻生产技术规范》宣贯会”。

  试点推广节水抗旱稻,“金钥匙”唤醒沉睡土地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劳动力转移,部分地区耕地撂荒现象日益凸显。撂荒地往往面临土壤贫瘠退化、灌溉设施缺乏或老化、种植成本高、效益预期不明等现实挑战,亟需科技支撑与标准化指导。

  我市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撂荒地复耕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升耕地效能的重要抓手。

  破题关键在于“新农技”和“优品种”。农技专家认为,针对撂荒地普遍存在的水资源紧张、土壤条件差等核心问题,节水抗旱稻凭借其显著的节水能力(可比传统水稻节水30%-50%)、优异的耐旱性、广泛的适应性(对贫瘠土壤耐受性较强)以及相对稳产的特性,成为撬动撂荒地复耕的理想作物选择。本次观摩会重点展示了此类品种在石窝基地撂荒地复耕中的实际表现。

  在惠城区农科所所长许建辉带领下,与会者深入石窝基地复耕示范田。眼前的景象令人振奋——昔日的撂荒地杂草丛生,如今已被穗粒饱满、长势喜人的节水抗旱稻覆盖。

  许建辉现场详解了撂荒地改良的关键农艺措施——一次施足基肥、关键期节水灌溉、轻简化栽培等技术的综合应用,生动展现了科技赋能土地“再生”的强大力量。

  活动的核心环节由农艺师黄红丹主持田间实割测产。她严格按科学规程,选取代表性田块进行实割实测,并讲解方法、数据采集要点及增产增效评估。

  测产结果令人振奋。亩产湿谷590.9公斤,折合干谷约460.9公斤。这一显著超出预期的产量,有力证明了该技术在撂荒地条件下的可行性与巨大推广价值,为与会者注入了强大信心。

  构建“研-推-用”生态圈,协同发力加速技术落地

  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在田间地头宣农技。

  本次会议的核心议程之一是正式宣贯《撂荒地节水抗旱稻生产技术规范》。该规范由惠城区农科所、省农科院质标所等单位主导制定,系统总结了针对撂荒地特点的节水抗旱稻种植技术体系。

  本次活动汇聚省市科研机构、市县镇三级农技推广部门、农业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近30人参会。通过“科研院所引领创新与技术规范制定,市县农技部门试验推广,基层农业部门组织落实,新型经营主体应用反馈”的紧密协作模式,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兴农合力。

  省农科院质标所徐爱平高级实验师在会上进行了解读,该规范从生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适宜品种及田间生产关键技术等全环节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的规范化方案,旨在显著降低复耕成本、提升种植效益、保障稻米品质安全,为规模化、可持续的撂荒地复耕提供坚实的技术依据。

  惠城区农业推广中心负责人说,本次的观摩测产与技术规范宣贯,不仅充分展示了节水抗旱稻在撂荒地复耕中的巨大潜力与标准化生产的显著效益,更为全区乃至全市规模化、规范化推进撂荒地复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经验和技术支撑。未来,将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撂荒地节水抗旱稻生产技术规范》的宣传培训与落地应用,强化政策引导与项目支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经营主体投身撂荒地复耕,让更多“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生机,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坚实的科技力量。

  文/图 惠报全媒体记者谢菁菁 通讯员张春红 严学东 于永涛

  一审:韩树峰 二审:刘恒志 三审:李小杨

  原文链接:https://www.gdhzhmt.cn/pages/2025/08/13/7a94a6c73718412eb5e52476b88d277b.html?shareAppId=5c859ea5c1474691b2e40684f381a4ea&praise=1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金颖路20号    邮编:510640

粤公网安备44010602013764号粤公网安备44010602013764号 粤ICP备16101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