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 > 要闻中心

【南方+】国内外大咖齐聚一堂,共同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新路径、新范式

时间:2025-10-16 14:57 来源:南方+ 【字体:

  目前,农业生物代谢与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正深度融合多组学、基因编辑与人工智能等技术,致力于精准解析和设计作物、微生物的代谢通路,推动农业从传统的被动筛选向主动设计转变。一方面,可加速培育出营养强化、抗逆性强的超级作物;另一方面开启了绿色生物制造新途径,为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精准性与可能性,全面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与可持续性。

  10月13—14日,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承办的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Agricultural B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Synthetic Biology”(首届“农业生物代谢与合成生物学”国际研讨会)在广州顺利召开。广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杨慧芳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易干军主持。

  杨慧芳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在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上的创新探索给予高度评价,特别对牵头组建“合成生物学与作物营养强化”等国际农业科技创新协作网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她指出,当前合成生物学在医药、农业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正发生深刻变革,以《广东省加快建设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等政策为指引,广东正全力推动生物科技与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平台建设方面,持续支持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并布局了一批生物制造领域的中试平台和特色产业园,有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发展。希望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共同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路径、新范式。

  易干军表示, 作为扎根广东的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高度重视并积极布局农业生物技术的前沿领域,尤其在热带亚热带作物代谢生物学、特色作物资源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进展。期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围绕“农业生物代谢与合成生物学”这一前沿交叉领域,与国内外顶尖团队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机遇。

  会议采用全英文形式,主要围绕植物代谢和合成生物学两大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汇聚了来自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美国康奈尔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日本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德国莱布尼茨植物生物化学研究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院所等15名知名专家与优秀中青年学者分享最新科研进展,吸引了32家单位近200位科技同行参加。

  在植物代谢方面,专家们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涵盖了代谢组学与质谱成像技术创新、基于人工智能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预测、代谢途径的遗传解析以及作物品质控制等多个重要领域。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报告,不仅展示了代谢组学技术在单细胞、空间组织水平的无限潜力,还呈现了功能代谢组学技术助力作物品质的精准调控、环境可塑性提升以及高通量功能基因挖掘等,为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在合成生物学方面,会议聚焦植物底盘系统构建、代谢途径工程化改造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领域。专家们介绍了植物悬浮细胞作为生物合成底盘的开发、AI驱动的基因表达调控元件设计、蛋白质功能机制解析和分子设计等共性技术研发进展,并展示了基于代谢工程的作物营养强化、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及其在异源宿主中的高效生产等植物合成生物学最新研究进展。

  与会人员就植物代谢和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技术瓶颈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通过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融,为推动农业生物代谢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会议闭幕式上,会议组织委员会负责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副主任晏石娟研究员致闭幕词,她表示本次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国内外农业生物代谢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近距离交流与探讨合作的平台。通过两天的深入而富有启发性的讨论,与会人员不仅了解了该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还成功促进了国外专家与中国科学家、资深学者与青年研究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网络连接,为未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生物代谢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南方+记者 黄进 实习生 余可阳

通讯员 邹文平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金颖路20号创新大楼西裙楼1楼    邮编:510640

粤公网安备44010602013764号粤公网安备44010602013764号 粤ICP备16101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