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微信
手机版二维码
  首页 > 专家之声

谢大森:只有科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蔬菜风味育种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时间:2023-03-16 09:00 来源:科技与金融杂志 【字体:

图片

  谢大森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


  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国人平均蔬菜年占有量超过50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4.55倍,日本的5.65倍,蔬菜品类更多达数百种。菜品越来越丰富的背后,是我国日新月异的蔬菜育种、种植技术。

  与此同时,我国蔬菜高品质产品不足,同质化产品偏多;设施农业带来的年作障碍等问题也依旧突出,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蔬菜所”)所长谢大森的话来说,“中国已经到了从蔬菜种植大国转变为蔬菜种植强国的关键时期。”


  小作物里的大产业

  无论中国农业如何发展,人多地少的国情不会改变,而由于耕地过于分散,地块无法有效集中,“中国规模化农业无法实现”的观点曾一度甚嚣尘上。事实上,我国蔬菜规模化种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目前我国蔬菜的种植面积约3亿亩,产量约为7亿吨,总产值突破了2万亿元,同时由于品种种类太多,是典型的‘小作物,大产业’。”谢大森表示,近年来,我国蔬菜规模化种植率不断提升,蔬菜产业也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发展国民经济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数据,“十三五”期间我国蔬菜市场供求平稳,蔬菜批发价年平均每公斤为4.31元,比“十二五”期间的3.72元增加0.59元,增长15.9%。蔬菜种植布局更加优化,加快发展冷凉蔬菜的生产,夏秋季蔬菜供应增长,基本实现了全年无淡季供应。

  与此同时,我国蔬菜出口也一度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0%。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蔬菜出口额达149.3亿美元,进口10.4亿美元,创造138.9亿贸易顺差。而站在世界顶端的中国光伏和锂电产业,出口额分别是254亿美元和284.28亿美元。

  在产量与产值屡创高峰的同时,我国蔬菜品种也已超过7000个,其中,仅豆角就有豇豆、四季豆、扁豆、白不老、蛇豆、油豆角、猫儿豆……不下10种,颜色、长短、性状不一。而且,在农业科技的加持下,蔬菜的生产逐渐突破了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南菜北种、北菜南迁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老百姓靠着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过冬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

  “我们常说的‘宁夏菜心’就是南菜北种的代表。”谢大森介绍道,菜心俗称广东菜心,是十字花科芸苔属,白菜的变种,白菜抽苔以后,经过长期的驯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品种。作为一种喜凉作物,菜心在5—9月份的广东并不适宜种植,所以才有了将广东的菜心品种、种植技术、人员等迁移至宁夏,收成后再运回广东餐桌的“宁夏菜心”。

图片

粤薹二号

  “以前什么季节吃什么菜,过季就没有了,这种情况在北方更甚。而如今北方人即便在冬天,也能吃到我们南方的新鲜蔬菜了。

  《科技与金融》记者在1月底走访广州某生鲜超市时也看到,这里不仅有产自本地的芥蓝、菠菜,也有来自北方的南瓜、胡萝卜;既有应季的花椰菜、莴苣,也有反季节的黄瓜、豆角、茄子等,蔬菜品类多达30余种。

图片

黑小宝南瓜

  除了全国整体发展形势喜人,蔬菜产业在各地农业发展中,也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特色产业。“以广东为例,连州菜心、耙齿萝卜、中花芥蓝、增城迟菜心、盐步秋茄、吕田大芥菜等既成为了‘一村一品’的地标品牌,也切实地丰富了农户的‘钱袋子’。”谢大森说。

  蔬菜强国的关键是种业强国

  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以育种为例,我国蔬菜育种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国产品种占有率已经达到87%以上,每年都有更多的新品种育成。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仅省农科院蔬菜所就育成了超过70个新品种,约占同时期育种品种1/3,全省主导品种的60%。为了牢牢端住饭碗,国家也将“种子保卫战”提上日程。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种业进行了全面部署,包括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加快推进育种创新等。

  “蔬菜种业位于蔬菜产业链的上游,是推动蔬菜产业持续发展、助力现代种业振兴的有力保障,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础。”谢大森指出,我国已经到了从蔬菜种植大国转变为蔬菜种植强国的关键时期,而建设种业强国更是重中之重。

  “这些年来,我们的蔬菜育种理念经过了很大的转变,从关注综合性状的提升,到现在更注重在其它性状达到一定水平后将某单个性状做到极致,如优质型、抗病型等。”

  岭南特色蔬菜产品一直是广东省亮丽的“名片”,为了满足市场对蔬菜品种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目前,谢大森所在的省农科院蔬菜所已开展了功能保健型、赏食兼用型、加工专用蔬菜以及华南设施专用蔬菜品种的选育工作,结合现代科技,开展节本、提质、增效的岭南特色瓜类产业化技术研发与集成,以期为农民增收、丰富“菜篮子”、城市蔬菜稳产保供作出更大贡献。

  “比如风味的问题,过去因为追求高产,在育种中不太注重口味,一些蔬菜中决定风味的基因被丢掉了,这也是人们常说现在的蔬菜味道不如以前的原因之一。这几年,我们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并且育成了一些具有老味道的品种。还有保健型蔬菜,我们也在育种时重点关注蔬菜中的保健成分,如冬瓜里的丙醇二酸、番茄里面的叶黄素,来突出蔬菜的保健功效。”谢大森说道,“育种工作十分依赖于农业科技,只有科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图片

爬地1号冬瓜

  作为新时代的蔬菜科技工作者,谢大森在为我国蔬菜种业取得成绩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指出了仍存在的不足,比如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够,包括有些地方品种、珍稀濒危的种质资源的消失风险还在加剧;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特别是在育种的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他表示,打好种业翻身仗,仍有一些“关卡”要突破,一些短板要补上。

  《舌尖上的中国》曾有一句精辟的总结: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中国广袤多样的地理气候环境,从0到8000米的海拔变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如此多的食材选择。但这并不能解释,我国的蔬菜品种是如何从秦汉时期记载的20多种,发展到如今的7000余种,我国蔬菜种植业是如何利用20%的农业土地,贡献了种植业近40%的产值。关于这些,只有科技可以解释。



  专家简介:

  谢大森,植物病理学博士,三级研究员。现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大宗蔬菜体系广州试验站站长,广东省果菜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兼任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瓜类抗性机理、育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先后承担科技部、省、市、院各级项目30余项,主持或参与主持育成冬瓜等蔬菜新品种10个;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以及其它奖项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在《NatureCommunications》、《BMC Genomics》、《Plant cell report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