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微信
手机版二维码
  首页 > 通知公告 > 重要通知

项目申报 |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关于征集农业产业科技问题大调研项目承担单位的通知

时间:2025-10-29 15:13 来源:科研管理部 【字体:

各有关单位:

  前期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面向社会征集农业产业科技问题大调研选题需求,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征集选题成果丰富。农村中心高度重视,进行认真遴选和研究,对相似度较高的选题内容已进行凝练整合。

  按照农业农村部党组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要求,结合农村中心工作定位,启动的大调研项目将采取公开征集与定向征集相结合的方式分批实施,部分选题已择优推送至部内司局单位,其他选题内容将在后续工作中予以吸收。结合近期工作安排,现提出首批7项具体调研项目,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承担单位。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项目的要点及要求

  (一)我国果蔬产后损失情况调研

  1. 调研内容及要求

  梳理我国不同区域果蔬相关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对典型果蔬在采收、运输、分选分级、贮藏、保鲜、销售、消费等不同产后环节的损失情况,综合分析我国果蔬产后商品化处理的整体产业化技术水平,科学评估研判影响降低我国产后损耗的关键技术瓶颈,深入调研其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路径,系统评估其创新能力与发展规律,总结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典型模式,提出降低我国果蔬产后损耗的技术路线、重点任务,以及有关政策建议。

  调研应走访我国不同区域和类型的果蔬科技企业不少于50家,涵盖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华东、华中、中南、华南等地区,涉及寒带果蔬、温带果蔬、亚热带和热带果蔬等不同品类,发放企业调查问卷不少于1000份。

  2. 考核指标

  明晰我国不同区域果蔬相关优势企业在产后损失的整体情况,厘清影响降低我国果蔬产后损耗的关键环节;形成果蔬产后损失情况调研总报告,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果蔬企业创新能力案例分析报告。

  (二)我国大豆科技创新力量情况调研

  1. 调研内容及要求

  立足国家关于推动大豆产业振兴和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聚焦我国大豆领域科技创新,系统梳理育种、栽培、植保、加工等全产业链创新力量的布局现状,针对人才与团队结构、研发能力、区域布局、主体力量协同等关键问题,分析优势与短板,提出推动我国大豆产业科技创新力量优化提升的对策建议。

  调研以数据、案例和座谈等为支撑,需覆盖全国主要涉农高校、科研单位及东北、黄淮海、南方等大豆主产区及加工等产业集中区域,多维度系统分析我国大豆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力量。

  2. 考核指标

  (1)需构建完成1个结构清晰、信息完整的我国大豆科技创新力量数据库与图谱。数据库应覆盖全国不少于100家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及研发中心,梳理包括科研团队、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研究方向、主要优势及标志性成果在内的关键数据,并绘制可视化全产业链各环节创新力量分布图谱。

  (2)提交1份我国大豆科技创新力量深度分析报告。报告需在量化分析人才规模、团队结构、区域布局与科研产出的基础上,精准分析各环节存在的技术短板、人才缺口与机制障碍,并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与行动方案。

  (3)围绕生物育种、绿色生产、高值化加工等重点方向,形成3份专题分析报告。报告应深入剖析该领域创新力量的构成特点、技术发展路径与战略需求,为细分领域的科技布局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三)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发展状况调研

  1. 调研内容及要求

  调研收集整理我国所有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十四五”期间的基础数据,从创新基础、创新活动、创新产出、创新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分级分类反映地方农业科研机构的运行绩效、创新能力、团队实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剖析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落实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要求,锚定“围绕区域性、特色性的产业科技问题开展研发、构建与国家级科研机构优势互补格局”的目标,研究提出优化地方农业科研机构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调研以数据、案例、走访、座谈等为支撑,覆盖全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县(区)的农业科研机构,全面摸清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家底,并建成相关数据库。

  2. 考核指标

  (1)提交《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发展现状调研报告》1份,提出可操作的推动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与国家级科研机构优势互补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2)提交不同地区农业科研机构发展现状典型案例报告3—5份。

  (3)提交包含所有省、市、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创新基础、创新活动、创新产出、创新效益等方面的基础数据。

  (四)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科技瓶颈问题调研

  1. 调研内容及要求

  围绕东北区域、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黄淮海平原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等特色杂粮、特色油料、特色果蔬、特色花卉、道地药材、特色畜禽、特色水产、特种经济动物等农业产业,聚焦特色农业产业区域规模化标准化和高质高效发展的“卡点”、“堵点”,深入开展调研,系统摸排全产业链各环节科技“瓶颈”问题,全面掌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转型升级需求,提出破解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科技瓶颈问题、提升产业韧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点措施和政策建议。

  调研需覆盖典型农业产业区域不少于7个;深入走访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不少于300家;面向全产业链各环节发放有效调查问卷不少于3000份;组织开展专题座谈不少于10场。

  2. 考核指标

  (1)完成《我国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份,系统摸清我国主要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明确区域特色产业类型,编制产业需求图谱,凝练科技问题清单,提出推动我国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形成典型案例分析报告7篇,选取典型区域发展较好的特色农业产业,系统分析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经验模式,提出推动我国不同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对策建议。

  (五)我国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研

  1. 调研内容及要求

  立足国家粮食安全与饲料粮减量替代的战略需求,聚焦我国非粮饲料资源(包括农作物副产物、食品加工副产物、林业剩余物、餐厨废弃物、单细胞蛋白、昆虫蛋白等)的开发利用现状,系统梳理资源存量、开发潜力、技术路径、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等。围绕资源收集、处理加工、营养评价、饲喂应用等关键环节,深入分析当前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在技术成熟度、成本效益、标准规范、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评估不同区域、不同类别非粮饲料资源的开发潜力与推广应用前景。

  调研需覆盖全国主要农牧区、食品加工集中区、废弃物资源富集区等,涵盖大中小型饲料企业、养殖场、科研单位及资源化利用企业等多类主体。通过数据收集、实地走访、案例分析与专家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

  2. 考核指标

  (1)完成《我国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研报告》1份,内容需涵盖我国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行业图谱、问题瓶颈、未来趋势与科技需求,并提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对5个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分析。

  (2)编制《非粮饲料资源信息清单与关键技术图谱》1份,清晰呈现各类资源的区域分布、应用场景、蛋白/能量饲料减量替代潜力、关键技术发展水平与优劣势等情况,为科研立项、企业咨询与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六)水产养殖疫病防控技术调研

  1. 调研内容及要求

  梳理国内从事水产养殖疫病防控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企业等不同类型优势单位,深入调研水产疫病防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路径,系统评估其创新能力与发展规律,总结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典型模式,提出提升我国水产养殖疫病防控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思路、推进路径和政策建议。

  调研走访从事水产养殖疫病防控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企业等不少于100家,针对养殖产量较大的鱼虾贝疫病防控,涵盖关键病原的检测与疫病诊断,不同养殖模式的疫病防控,疫病防控产品研发和应用,疫病防控装备及疫病智能防控等领域,发放调查问卷不少于3000份,召开专家研讨会3次以上。

  2. 考核指标

  梳理出目前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重大疫病,摸清重要养殖品种疫病防控亟需的关键技术,建立水产疫病防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交水产疫病防控创新能力调研总报告1份和针对不同养殖品种、不同养殖模式疫病防控创新能力案例分析报告3份。

  (七)极端天气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及科技需求调研

  1. 调研内容及要求

  立足当前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系统梳理近10年因极端高温、干旱、降水等因素,对我国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梳理分析应对极端天气的技术瓶颈和科技需求,结合不同作物品种、农作区域、农事周期受影响程度,研判我国未来粮食生产种植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趋势变化,提出有效增强粮食生产抵御极端天气灾害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措施和政策建议。

  调研应采取文献检索、数据分析、案例剖析等方式,聚焦我国部分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大县,系统收集近10年极端天气变化数据和粮食生产数据,摸清面上情况,调研科技需求,开展深入分析。

  2. 考核指标

  形成科技需求清单1份,形成近10年极端天气数据和粮食生产数据演变图1份,形成极端天气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及科技需求调研深度报告1份。

  二、申报要求

  (一)项目申请人应符合以下条件:具备副高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申报大调研项目研究领域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调研的能力;具备按时完成调研项目任务的物质技术条件、手段和时间保证。

  (二)项目申请单位应符合以下条件: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研究实力和实践基础,能够提供开展调研的必要条件;对相关材料真实性进行审核;承担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职责并承诺信誉保证。合作研究单位的数量不超过2个(申请单位+参与单位1+参与单位2)。

  (三)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从发布公告之日起受理申请。申请人请直接从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官网下载调研项目申报书。申报书需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和参与单位盖章确认,一式3份,通过邮政EMS寄至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王璐瑶,邮编:100045),信封上请注明“申报农业产业科技问题大调研项目”字样。同时,还需将申报书电子版发至nczxzhc@agri.gov.cn,并以“项目编号—申请单位—申请人”命名申报书。申报截止时间为2025年11月10日(以寄出邮戳日期为准)。

  (四)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将对调研项目申报书进行审核,按程序择优遴选。结果确定后,将与入选单位签订正式合同,每个项目给予一定经费资助。

  (五)为避免一题多报、交叉申请和重复立项,确保申请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项目调查研究,每个申请人只能申报1个项目。凡以在研或已结题的各级各类项目、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等为基础申请本次大调研项目,须在项目申请书中注明所申请项目与已承担项目的联系和区别,且不得以内容基本相同的同一成果申请结题。申报项目须如实填写申请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六)调研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全部归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所有。项目负责人要严格按时限要求提交研究成果。调研成果的完整著作权全部归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所有,包括但不限于作品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翻译权、设置权和其他法定权利。

  三、项目执行要求

  (一)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小切口,找准产业发展实际问题,深入产业一线、深入农户和企业,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研究要透彻,找准问题根源,提出可行对策建议,形成解决科技问题、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

  (二)要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走访调查、典型调查、问卷调查、座谈研讨、专家访谈等方法,系统获取样本数据、第一手资料与典型案例,切实增强调查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项目执行时间为签订合同之日起至2026年6月底。项目承担单位按项目任务合同书要求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并于2026年6月30日前向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提交项目任务合同书规定的各项成果。

  联系电话:王璐瑶王立丽010-68511848


  附件: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农业产业科技问题大调研项目申报书.docx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202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