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十余年坚持把技术送进千家万户
广东农业科技特派员、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张白鸽
不久前,2025年度“广州优秀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对象名单正式揭晓,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以下简称“蔬菜所”)研究员张白鸽以其科技支撑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成就成功当选。
张白鸽,现任蔬菜所栽培研究室主任,她坚守服务“三农”宗旨,十余年如一日活跃在产业一线,她牵头研发的技术累计8次入选省农业主推技术、2次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在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广泛应用。
“农业科研要扎进泥土”“论文要写在田间大地”,张白鸽用十余年韶华诠释了投身农业科研的初心使命与不懈追求。
带领团队破解冬瓜“黄叶病”
和“黑心病”难题
盛夏时节,冬瓜是常见的蔬菜,因营养丰富、口味佳广受欢迎。而甚少有人知道,冬瓜是我国规模第二大的瓜类蔬菜,广东则拥有国内外最高的冬瓜科研水平。
这离不开蔬菜所的科技支撑: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中,蔬菜所“铁柱2号”冬瓜和“冬瓜减量施肥及三护栽培关键技术”连续两年入选,综观所有入选项目,品种、技术“配套”上榜的情况十分罕见,受到业界关注。
在冬瓜种植技术方面,针对南方冬瓜产业“黄叶病”和“黑心病”难题,张白鸽带领团队深入产区调研,揭示病害成因,并创新性提出“三护”(护根、护叶、护果)栽培技术体系,使肥料用量平均减少约20%,产量却逆势增长12%左右,该技术连续两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成为南方冬瓜产业的“定心丸”。
据张白鸽介绍,2016年以来,我国冬瓜产区生产中普遍出现大面积的“黄叶”问题。面对这一现象,她带领蔬菜所栽培团队通过到产区走访调研、系统采样、全面分析,初步判断缺镁是造成冬瓜大面积出现黄叶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基于这一判断,我们通过科学设计和长期定位试验,先系统探明了冬瓜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发育规律。”张白鸽说,他们首次阐明了镁在促进冬瓜根系生长、叶片持绿、果实产量、品质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生理功能,并探明了淋洗损失、不平衡施肥和土壤缺镁都是引起冬瓜镁营养不足的原因。
针对不同的致病原因,团队还与深圳德钾盐公司合作,研发了系列减氮补镁新型肥料产品和施肥技术,有效解决了冬瓜“黄叶病”的难题。
新情况接踵而至:近年来,海南、广东等沿海地区早春冬瓜在生产过程中果实“黑心”现象频繁发生,并迅速成为冬瓜种植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果实从内部褐变,这是贮藏品质降低的极端表现。”张白鸽说。
针对这一新出现的生产问题,张白鸽团队再次迎难而上,首次揭示了冬瓜果实黑心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因素,以氮肥减量、钙营养调控为核心,经过多年多点在主产区反复试验,研发专用肥并制定精准养分管理方案,形成早期护根、中期护叶、后期护果的“三护”栽培技术,实现“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益”三高效果。
深入产业一线
把技术送到农户手上
作为广东省农业科技特派员中的一员,在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帮助下,张白鸽不仅在技术研究上不断取得突破,还将掌握的农业技术进行广泛推广,深入产业一线教会农户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技术送进千家万户。
为了推广技术,张白鸽和团队常年奔走在田间一线,是种植户的“知心朋友”。其间,张白鸽对佛山的一位冬瓜种植户印象深刻。当时,技术人员已经上门帮老人家装好了水肥一体化设备,讲解了技术使用相关知识,但老人家始终坚信传统的施肥方式就是最好的,一直不愿意使用新设备、新技术。
“刚开始冬瓜缓苗生长特别慢,在降雨之后弱苗、死苗很多。我们没办法,就只能频繁往返基地,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过了一段时间,看着瓜苗健壮起来,老人家也终于认可新设备、新技术。”张白鸽说,这样的事在推广一线时常发生。
“这项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改良和进步中,在新技术研发和种植试验中,我们引入了系列生物菌剂,旨在提高植株抗性,在减肥增效基础上提高果实品质。”张白鸽表示,团队也在不断研发新的蔬菜栽培技术,每年都会举办6—7场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培训,将有效的新技术及时送到田头,让种植户少走弯路,增产增收,就是大家最大的心愿。
依托蔬菜所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的广东省第一家蔬菜科技小院,10年来张白鸽带领团队累计举办田头课、直播培训等300余场,线上线下惠及超50万人次,为50余家企业提供农业科技服务,为推动广东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原文链接:https://epaper.nfnews.com/nfdaily/html/202506/30/content_10140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