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所科技特派员前往贵州安顺、毕节调研交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东西部农业协作走深走实,近日,我所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梁世胡研究员和王福军副研究员前往贵州安顺市和毕节市开展水稻科技下乡服务和对接交流。
特派员梁世胡和王福军首先抵达安顺市农业科学院,展开了一系列调研和交流活动。安顺市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牛力立,党委委员、总农艺师任明刚,以及粮作所所长张家洪等院方领导及专家进行了热情接待。在农科院的会议室里,梁世胡研究员作了题为《广东丝苗米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丝苗米品种介绍》的学术报告,并与在座的各位专家就安顺市平坝大米品牌的打造策略、品种支撑体系建设、栽培技术的优化与创新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随后,在牛力立院长等领导的陪同下,专家一行前往安顺农科院的试验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在试验基地,详细观摩了由双方合作选育的水稻新品种——丝香优1090,以及其他一系列优质水稻品种的生长情况和表现,进一步加深了对双方合作成果的了解和认可。
当天下午,在张家洪所长等人陪同下,特派员一行前往了贵州昊禹米业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贵州省黔坝米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主要对特派员项目最新研究成果——丝香优1090品种的示范推广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特派员们不仅细致观察了种植基地的实际情况,还认真听取了基地工作人员的相关介绍。随后,特派员们与两家公司的负责人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交流,双方就丝香优1090品种在种植过程中的表现、当前的种植现状以及未来进一步的示范推广计划等多个议题展开了详细而全面的探讨,力求为该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第二天,特派员一行抵达毕节市七星关区鸭池镇干龙滩村,开展调研交流活动。此次调研主要聚焦于前期引进该村的新品种试种表现、示范展示情况。通过实地走访七星关区鸭池镇干龙滩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稻谷种植基地,并与种植户进行面对面交流,得知新引入的宁香粳9号等品种相较于之前的种植品种,在产量、米质及耐逆性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更契合企业的全程有机种植模式,整体种植效益也因此得到了明显提高。
随后,特派员团队与对接企业举行了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授牌仪式。这一仪式不仅标志着双方合作的正式开启,也象征着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新篇章。在授牌仪式结束后,特派员团队还向企业代表发放了关于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相关资料,旨在帮助企业提升水稻种植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落地实施。
近几年,在东西部协作的大背景下,得益于广州市农科局、安顺市科技局和毕节市科技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我所与安顺市农科院、毕节市七星关区干龙滩村在科技对接服务和合作方面已初见成效。特别是在与安顺市农科院的合作中,双方在水稻材料交流、新品种选育、示范和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双方已合作选育了广8优1090等5个水稻品种通过贵州品种审定。此外,“丝香优1090”、“广帝优1090”等潜力品种正在参加贵州省水稻区域试验,并已进入报审阶段。相关品种在当地多家米业公司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展示,获得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在与毕节七星关区干龙滩村的科技对接与服务过程中,前期特派员已成功引进20多个水稻新品种在当地进行试种,并筛选出宁香粳9号等多个适宜毕节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这些水稻品种相较于原种植品种,增产效果显著,且品质更优、食味更佳,加工后的大米售价也更高。综合计算,每亩增收超过300元,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后续,将借助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的契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我所与安顺市、毕节市在水稻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广度与深度。力争引进和培育更多优质水稻新品种,使其在安顺和毕节落地生根,为当地乡村振兴及水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