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亩产可达1万斤!科技赋能激发乡村振兴大“蘑”力
仲春好时节,在韶关翁源县江尾镇连溪村覆满露珠的田垄间,热闹地绽放着一朵朵“小伞”,其中一个直径40厘米“银盘”特别亮眼,菌盖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连溪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小竹欣喜地介绍:“这是我们在省农科院蔬菜所(下称‘蔬菜所’)技术支撑下种植的刺芹侧耳(杏鲍菇)。种下去后20天时间,这些‘白伞伞’就一下子全冒出来了,亩产可达1万斤。”
自2023年底省农科院与翁源县实施“双百行动”结对共建以来,在省农科院的部署推动下,蔬菜所科技人员随翁源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等有关负责同志开展食用菌产业调研,并提出《科技支撑翁源县食用菌发展方案》,开始引进食用菌品种及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利用冬闲田种植食用菌的生产模式。
“翁源县近年来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蔬菜所副所长江彪介绍,“2023年底,我们在周陂镇高二村、江尾镇连溪村引种杏鲍菇,当地干部群众反响很好;2024年底,在周陂镇高二村、江尾镇连溪村、龙仙镇中心村建立了3个示范基地,逐步扩大种植规模。”
如何让小菌菇释放“大能量”?品种、技术、工艺、设备等都须仔细考量。蔬菜所食用菌研究团队立足连溪村生态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精准施策,引进并示范推广刺芹侧耳、榆黄蘑两大优质食用菌品种。“刺芹侧耳产量高、市场前景广阔,榆黄蘑则凭借独特风味和营养价值备受市场青睐。”食用菌团队负责人刘明博士说。
接着,针对连溪村传统种植模式效率低、资源利用率不足的问题,食用菌团队为该村量身定制从菌包生产、田间管理,到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的一整套优质高效绿色栽培技术体系,并通过举办食用菌科普宣传讲座、专项技能和田间实操培训等形式,手把手教授当地农户菌种培育、茬口管理等技术。
同时,科研团队还协助连溪村优化种植田地区域布局,推动“菌—稻轮作”、林下经济等复合模式应用,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又延长了产业链价值。“现在有专家带着选品种、教技术,我们对科学种菇有了信心,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我们种下的不仅是菌种,更是乡村振兴的火种。”翁源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魏卢捷说。
2024年7月,蔬菜所副所长丁晓敏被派驻到翁源县龙仙镇中心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为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增添了又一助力。2025年1月,韶关仙邑菌业有限公司在翁源县龙仙镇中心村挂牌成立,一个“四轮驱动”的创新合作模式开始运转。
“去年7月派驻到中心村后,调研发现中心村农业困局在于要素分散——村民有地缺钱、企业有钱缺技术、科研单位有技术缺应用场景,无法实现有效联动。”丁晓敏指着产业服务中心规划设计图说,“现在通过‘四轮驱动’模式——村集体流转村民1600平方米闲置宅基地建设产业服务中心,韶关市席禾生物有限公司以资金入股,省农科院提供专项工作经费支持技术转化,蔬菜所5人专家团队常驻指导,将土地、资本、技术与管理资源整合起来。”
江彪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深化院(所)地合作,以翁源连溪村、中心村为切入口,实现以点带面,助力翁源县打造粤北特色农业强县,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