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媒体聚焦

【南方农村报】护好沃土良田,广东这样出招

时间:2025-10-24 16:00 来源:本网 【字体:

    在粮食安全战略日益重要的今天,耕地质量保护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课题。10月20日,全省耕地质量监测技术培训班在惠州博罗县成功举办。本次培训创新采用“室内授课+田间实践”双模式,来自全省各地的农业技术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耕地质量监测和耕地质量提升新路径,为筑牢南粤粮仓奠定坚实基础。

    政策技术双驱动 耕地保护再发力

    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广东省农业农村投资项目中心)副主任林日强指出,举办此次培训旨在提升耕地质量监测队伍的专业能力,“监测工作专业性强,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以及较强事业心和职业感的人员才能确保监测质量”    ,并提出要高质量完成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任务。

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广东省农业农村投资项目中心)副主任林日强

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广东省农业农村投资项目中心)副主任林日强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木根在致辞中强调,“耕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农产品品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木根

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木根

    这一观点得到与会专家的普遍认同。当前,国家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重视程度空前,耕地质量监测已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在此背景下,本次培训的举办恰逢其时,既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必要举措,也是应对广东省耕地质量现状的迫切需求。

    问题导向探路径 区域治理显特色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易琼在授课中指出,广东省耕地质量区域差异明显,珠三角和粤东地区高产田占比较高,而粤北山区和粤西地区低产田比例较高。面对这一现状,全省已探索出五大技术模式,包括酸化土壤改良、有机质提升技术、养分均衡化技术、耕层结构改良技术和环境质量改善技术。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易琼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易琼

    易琼特别强调,基于不同区域特点,专家团队还研发了差异化治理方案:粤西地区采用秸秆还田和改良剂相结合的固碳降酸模式;粤北地区利用气候资源种植绿肥,形成双季稻绿肥、三熟制绿肥加秸秆还田和改良剂的生态改善模式;珠三角和粤东地区则采取有机替代加改良剂培肥抑酸模式。

    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广东省农业农村投资项目中心)高级工程师邓婷补充道,监测工作已形成覆盖全省的网络体系,并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实行党政同责。她强调,严格按照耕地质量监测相关技术规程执行田间调查、作物测产与采样化验分析,是确保监测质量与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基础,也是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支撑。

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广东省农业农村投资项目中心)高级工程师邓婷

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广东省农业农村投资项目中心)高级工程师邓婷

    监测示范相结合 科技赋能谱新篇

    在增城区朱村综合性试验基地的田间课堂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实现了完美融合。“我们通过长期实验对比不施肥、配方肥、有机替代等处理,发现高产趋势随有机替代比例变化,30%左右的有机替代率可能为最优解。” 广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木指着不同试验小区介绍。在这里,学员们亲眼目睹了采用双季稻种植,并通过有机替代、秸秆与绿肥还田及适时使用石灰等措施取得的显著成效。

广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木

广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木

    在土壤采样演示环节,广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旭详细讲解了科学取样的要领:“土壤样品采集分表层耕作层样品与容重样品采集。采集时应遵循均匀性原则,采用梅花点或棋盘法分布,确保区域覆盖均匀。”他特别提醒,采样时需避开田边地头,确保样本代表性,这些细节直接关系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广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旭(右)

广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旭(右)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博士曾科提供的监测数据,为这些田间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自1978年起,广东省持续开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至今已全面掌握全省耕地土壤质量及变化规律。“通过酸性土壤改良、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土壤肥力,增加了作物产量,缓解了土壤酸化与养分失衡问题。”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博士曾科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博士曾科

    秋风吹拂,学员们围拢在试验田边,一边记录一边提问。从现状分析到技术解析,从数据挖掘到政策衔接,从室内讲台到田间地头,这场“移动课堂”让专业知识真正落地生根。正如一位学员所说:“这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一份土壤样本、每一个监测数据,都连着国家的粮仓与农民的希望。”


地址:广州天河区金颖路66号G3栋    邮编:510640

粤公网安备44010602013764号粤公网安备44010602013764号 粤ICP备16101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