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如何用好肥、答好绿色卷?这场培训班探索化肥减量增效新路径
10月22日,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在惠州博罗县举办全省科学施肥增效技术培训班。本次培训聚焦科学施肥关键技术,通过“室内授课+田间实践+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为全省农业技术人员带来了一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技术盛宴。其中,线上田讲所直播间,在线观看达20万人次。


科学施肥成效显,减量增效成果丰
培训班上,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负责人林日强指出:“肥水管理工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它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负责人林日强
他表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开展二十年以来,广东省通过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在科学施肥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自主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超过90%,肥料利用率提高到42.52%;建立了完善的田间试验评价制度体系;发布了842个大配方和县区配方,覆盖了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这一组数据,为全省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写下了生动的注脚。而要实现更深层次的突破,更需要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力。

技术路径多元化,绿色发展动力足
“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主要通过优化肥料品种、种类、投入量及方法,提升化肥收益,实现减量增效目标。”广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顾文杰的开场白直奔主题。她进一步解释道,重点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肥水耦合化肥深施等技术,结合有机肥替代、新型缓控释肥料及生物刺激素,多管齐下提高肥料利用率。

广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顾文杰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水稻施肥技术体系的实施,不仅使肥料利用率显著提升至42%,还研发了测土配方施肥平台和小程序。而新型缓控释肥料和一次性施肥技术,更将肥料利用率提升至43%以上,实现增产10%以上,真正做到了增收节支。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二级教授胡承孝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农业绿色转型趋势。他指出,中国传统农业本就蕴含绿色低碳智慧,如今需结合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他强调了中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并建议“通过整合施肥技术体系和设备技术体系,实现精准施肥”。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二级教授胡承孝
在这场技术革新的浪潮中,新型肥料研发应用成为重要突破口。华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沈宏指出,虽然功能性肥料的开发面临技术与实践挑战,但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包膜技术等增效技术在提高肥料效率和促进作物生长中作用显著。
与此同时,微生物肥料作为“智能型肥料”代表正在崭露头角。福建三炬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揭云东介绍,微生物肥料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够增强作物养分供应量,促进作物生长、提质增产,并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福建三炬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揭云东

绿肥回归正当时,田间验证见真章
如果说室内授课构建了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那么田间实践则让这些技术落地生根。
在绿肥种植技术研讨环节,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副科长、博士徐守俊分享了紫云英、油菜、印度豇豆和硬皮豆等多种绿肥作物的种植与管理经验。他建议通过研发适宜果茶园的轻简高效种植及还田机械、推广社会化服务和集成“绿肥+”技术模式,促进绿肥种植技术进步,做好生态产品文章。

徐守俊博士在田头讲解绿肥种植相关技术
田间授课现场,沈宏教授分析了九种增产提质增效相关施肥三新技术。他指着一片长势喜人的试验田说:“这些技术通过实验验证,共同强调了根据现场条件实施科学施肥、有机与无机肥料平衡应用的重要性。”学员们围绕在试验田边,仔细观察不同施肥处理的水稻长势差异,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沈宏教授在田间授课
“测土配方、缓控释肥、微生物肥料、绿肥种植……这些技术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落地、可见效的实招硬招。”一位来自梅州的学员在返程前这样总结自己的收获。这次培训不仅搭建了技术交流的平台,更点燃了农业绿色转型的星星之火。通过这次培训,更多一线农技人员掌握了科学施肥的“金钥匙”,必将为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紫云英绿肥种子飞播演示


果园绿肥种植演示

现场企业展示减量增效“新产品”,从左至右:广东花仙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金正大公司、福建三炬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植宝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