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广东省农科院资环所赴兴宁市黄槐镇助力土壤治理
7月16日下午,广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的专家团队踏着田埂走进梅州兴宁市黄槐镇,为当地土壤治理而来。这场“科技下乡”的背后,是天河区驻黄槐镇工作队扎根一线摸需求、五山街道牵线搭桥促对接、农科院专家团队精准施策解难题的生动协作,三方合力为黄槐镇的土地“焕新”按下加速键。
天河区驻黄槐镇工作队进驻以来,始终把“摸清家底”作为帮扶真招,队员们常往田间跑、跟农户聊,对全镇农业发展的“痛点”“堵点”了然于胸:下宝龙村部分耕地因历史原因存在污染,制约了作物种植;而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的绿色蔬菜大棚虽已建成,却因缺乏土壤改良技术,难以发挥最大效益。
为把问题摸得更准,工作队联合分管农业的常务副镇长曾勇胜多次专题调研,大家一起逐地块查看,经缜密梳理,形成了一份清晰的“需求清单”:急需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亟待提升大棚土壤肥力与种植管理水平。这份清单,成了后续帮扶的“指南针”。
天河区与黄槐镇的对口帮扶联席会议提到的“急难愁盼”清单,其中“土壤治理问题”尤为突出。“会上听驻镇工作队说,黄槐镇的蔬菜大棚和宝龙村的土地受土壤问题卡脖子,我们辖区有农科院这样的‘智囊团’,得把这线搭上。”五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妙娟在会上表示。
作为对口帮扶的组团单位,五山街道最清楚自己的“优势牌”:辖内科研院所集中,资源对接渠道通畅。会后第二天,街道就带着黄槐镇的土壤问题清单,专门跑到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所,把大棚里的土壤症结、宝龙村的土壤污染困境,连同驻镇帮扶工作队收集的农户诉求,一五一十讲给所里的同志听:“黄槐的老乡想靠农业增收,就差这土壤过关了,你们是这方面的专家,能不能去看看?”
一来二去的沟通中,街道不仅详细传递需求,还帮着协调时间、对接细节,把“黄槐需要技术”和“农科院有技术”这两头紧紧连在一起。正是这次会后的主动牵线,让专家团队的调研从“想法”变成了“行动”,让科研资源顺着帮扶的纽带,稳稳落在了黄槐的田间地头。
省农科院资环所党总支书记孙建新带着两位深耕土壤治理领域的副研究员,一到黄槐就直奔“问题现场”。在他们看来,来一次就得解决真问题,走一趟就要留下真技术。
在中央彩票资金建设的绿色蔬菜大棚,专家们完成土壤取样后,孙建新对种植户老方说,“土样我们带回实验室做全项检测,检测后给你份‘定制方案’,哪块地该改善土壤肥力,哪块地块该换土,种什么蔬菜更合适,都写得明明白白。”到了下宝龙村受污染地块,专家们跟村干部、老农户拉家常——“这片地以前种过啥?”“现在还有什么作物生长?”一番细致调研后,专家们结合土壤样本分析结果,给出了“量身定制”的治理思路。
临走时,孙建新让研究员加上农户微信:“报告出来直接发过来,种的时候遇到虫病、长势差,拍照片发过来,我们随时给你支招。”他笑着说:“技术指导不是一锤子买卖,你们的地能丰收,我们才安心。”
从驻镇帮扶工作队田间地头摸需求、到五山街道联席会议后牵线搭桥、再到农科院专家团队带技术上门,三方拧成的一股劲,正让黄槐镇的土壤治理从“摸着石头过河”变成“照着良方施策”,共同绘就一幅土壤肥沃、产业兴旺、乡村美丽的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