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媒体聚焦

【南方+】科技春雨润客都!省农科院资环所专家团为梅州农特产业“把脉开方”

时间:2025-07-18 08:22 来源:本网 【字体:

  7月16日至17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下称“省农科院资环所”)党总支书记孙建新带领专家团深入梅州兴宁、五华、梅江等地,开展为期两天的科技精准对接活动。此次行程不仅聚焦水稻、柚子、茶等特色产业的技术瓶颈破解,更着眼于深化与地方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为深化省农科院梅州分院建设筑牢根基。

  田间地头“传经送宝”

  施肥技术激活稻田潜能

  16日午后,兴宁市润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大坪水稻基地里,金灿灿的稻穗正孕穗待熟。专家团一行与合作社农户、技术人员围坐田边,一场“田间技术研讨会”就此展开。

  “传统施肥要追3到4次,费工又难控量,咱们推广的‘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一次施足全生育期养分,省工30%以上,还能提产 5%—8%。”孙建新介绍。作为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该技术将通过与润丰合作社的深度对接,在大坪基地建立核心示范区,从播种到收获全程跟踪指导,力争让当地水稻单产再上新台阶。合作社负责人算起了明白账:“按每亩增产50斤算,千亩基地就能多收5万斤粮,科技真是种粮人的‘聚宝盆’!”

  

  土壤“体检”开良方

  破解耕地质量密

  从兴宁大坪镇,再辗转至黄槐镇,资环所专家团队的脚步始终围着“土”打转。在黄槐镇,专家团在驻镇帮扶工作队的带领下从不同地块采集土壤样本。“这些土样要带回实验室做‘全身体检’,pH 值、有机质、重金属含量都得测,找出制约产量的‘症结’。”团队技术骨干黄旭副研究员介绍。

  针对当地部分耕地存在的酸化、板结等问题,黄旭提出技术建议方案:“不仅要测土配方,更要结合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技术,让‘瘦田’变‘肥田’。”驻镇帮扶工作队队长感慨:“专家们带来的不只是检测技术,更是让耕地‘焕发新生’的希望,这下农户种粮更有底气了!”

  

  院所携手谋共赢

  共绘特色产业升级图

  在梅州市农林科学院的会议室里,孙建新与梅州市农林科学院负责人围绕“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展开深入洽谈,双方敲定将在柚子、茶、丝苗米等梅州特色产业上加强合作。

  “梅州柚子甜是甜,但部分果园存在养分失衡问题;嘉应茶品质好,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待提升。”孙建新直指产业痛点,“我们可以从土壤改良、精准施肥入手,让‘梅州味道’更地道、更值钱。”

  此次座谈为梅州分院的建设明确了重要合作方向。双方约定,将以梅州分院为平台,整合省农科院资环所以及梅州市农林科学院的科研力量,针对柚子、茶、丝苗米等特色产业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粪污变宝巧循环

  激活中低产田肥力

  17日上午,五华县安流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院子里,一场关于“畜禽粪污去哪儿”的讨论热火朝天。资环所团队带来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方案,让当地干部眼前一亮。

  “一头猪的粪污能转化成200斤有机肥,施到田里能让中低产田亩产提升10 %以上。”孙建新现场算了一笔生态账,“既解决了养殖污染,又给土壤‘加餐’,农产品品质还能提上去,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按照规划,安流镇将建立畜禽粪污处理示范区,产出的有机肥优先用于改良当地中低产田,让“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模式在五华落地开花。

  两天的行程紧凑而充实,从稻田到实验室,从合作社到镇工作队,省农科院资环所专家团的脚步深入梅州乡村。孙建新表示:“科技对接不是‘走过场’,而是要把论文写在梅州的大地上。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速推进梅州分院建设,让更多‘看得懂、用得上、学得快、见效好’的技术成果,成为梅州乡村振兴的硬核力量。”


地址:广州天河区金颖路66号G3栋    邮编:510640

粤公网安备44010602013764号粤公网安备44010602013764号 粤ICP备16101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