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科研动态

科技支撑“百千万工程”系列报道——治“荒”有方,绿色生态综合种养绘就新“丰”景

时间:2025-05-09 10:10 来源:本网 【字体: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

要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

分类推进撂荒地复垦利用

    耕地撂荒,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拦路虎”,也是农业产业发展的“老大难”。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提升耕地质量,要求分类推进撂荒地复垦利用,加强耕地治理修复,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广东各地按照部署,积极采取措施,盘活“沉睡资源”,复耕撂荒土地。

    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在省农业农村厅、佛山市县农业部门以及当地乡镇等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下称“资环所”)以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新旗村(下称“新旗村”)撂荒地整治为样本,持续探索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长效机制,破解耕地土壤质量差、产出经济效益低等关键难题,创新形成了以“稻-蛙”“稻-鸭”“菜-蛙”共生为主的生态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将连片1600余亩进行综合整治、复耕复种,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土壤障碍因子得到有效控制,土地产出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亩均收益超1000元,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助力新旗村荒地变沃土、乡村发展显活力,成为科技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三年见成效”成功实践。

图片

实施土壤改良核心技术

让“荒土”变“良田”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撂荒地存在多种土壤障碍及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等多重成因,致使复耕效果不佳,耕种可持续性不足,必须通过破解耕种障碍,让荒土变良田,致富才能添门路。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新旗村原有的部分花卉苗木基地、鱼塘等非粮食种植用途耕地重新恢复为水稻种植。但因耕地土壤质量较差、种植效益低、农村劳动力缺乏等多种因素叠加,导致当地耕地撂荒现象普遍。

    自2023年底,资环所与广东稻乡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对新旗村的撂荒耕地进行改造,通过土地流转,将连片1600余亩进行综合整治,旨在形成适度规模化经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面对撂荒耕地复垦成本高、生产效益低土壤障碍成因复杂耕种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资环所多次派出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指导。

图片

    撂荒地整治的关键在于地力提升。资环所专家团队结合撂荒地的实际情况,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分两步走对连片的撂荒地实施土壤改良关键技术。第一步,通过土地平整、修建灌排水渠和田间道路等工程措施完善耕地基础设施条件。第二步,集成资环所土壤改良、测土施肥等多项技术,通过深翻耕、科学精准施肥、有机培肥等措施建立良好耕构层,提升耕地土壤质量,从根源上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图片

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一田多收增效益

    为进一步破解撂荒耕地长期耕种的难题,资环所专家团队围绕“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绿色生态、产业创新”的发展理念,坚持稳粮增收的根本原则,引入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绿色综合种养”“全生态”“稻菜蛙轮作”等多种“稻-蛙”“稻-鸭”“菜-蛙”共生模式,实现了种植、养殖的高效资源互补,保障耕地质量提升,种养效益显著。

    专家团队筛选出适用于稻渔共生的优质丝苗米水稻品种,研发出黑斑蛙育苗、饲料驯化等技术集成体系,创新形成了一套低碳高效、种养协调的稻渔共生综合生态技术模式,产出优质丝苗米和蔬菜、优质蛙,显著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图片

    在试验示范过程中,专家团队不断推进相关单项技术集成配套,强化科技元素牵引赋能,形成了稻渔共生模块化、可复制推广的技术模式。稻渔共生的高效种养模式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种、养双丰收。

    2024年,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新旗村委会大旗头村稻米亩产达500公斤/亩以上,黑斑蛙亩产250斤。与常规的水稻栽培相比,新增收益超过1000元/亩,种养效益显著。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有力促进了撂荒地、低产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良好的联农带农示范作用。

图片

建立资源高效循环系统

促进绿色高效发展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提升撂荒地的生产效益的同时,资环所专家团队又在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协调发展上下起了功夫。一方面,结合项目区种养殖养分投入、环境保护需求,专家团队开展耕地土壤肥力检测评估,准确评估区域土地承载力及环境影响效应,制定出种养协调的稻渔共生的种植、养殖技术方案,提升土壤耕地地力,核算适度养殖规模。

    另一方面,团队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水稻一次性施肥、粪污全量利用等技术的应用,既满足水稻养分需求,又充分利用粪污资源,促进养分循环,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粪污零排放,改善水土环境效应,提升稻田生态环境质量。

    经过不断探索构建了多维度科技支撑体系让撂荒地焕发新生机。

    稻渔共生系统能够提升生物多样性,利用“稻-蛙”“稻-鸭”“菜-蛙”控制农田杂草,捕食福寿螺、稻飞虱、螟虫、青虫等害虫,达到药肥双减与绿色防控,实现示范区农药零残留和绿色高产。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正在以其改善土壤环境、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特点,被越来越多农户所认可。

图片

    专家团队还结合当地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古村落文旅发展需求,深挖当地农耕、民俗、饮食等文化元素,发展农文旅项目,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园,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与休闲、观光、生态、文化、研学等深度融合,促进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实现稻渔共生“既种粮食也种风景”。

一水两用唤醒“沉睡”土地

一田双收绘就农田“丰”景

图片

     下一步,资环所专家团队将以新旗村为示范样本,持续围绕撂荒地复垦复种长效化、垦造水田、新增耕地管护等耕地质量提升工作,以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技术为基础,开展示范推广5000亩以上,形成了一系列农业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为我省粮食安全、耕地保护提供坚实科技支撑与保障,科技助力“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高质量推进。


地址:广州天河区金颖路66号G3栋    邮编:510640

粤ICP备16101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