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所在温室环境调控与太阳能全光谱高效利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近日,我所设施农业新技术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Renewable Energy(中科院工程技术一区top,IF=9.1)上发表了题为“A novel spectral-splitting solar greenhouse roof with air-flowed containing particles between double cover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model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颗粒与载热流体对太阳辐射选择性吸收特性,实现了太阳光的分频利用,有效提升了温室的光温调控效果与太阳能的全光谱利用效率。
太阳光谱可根据其农业应用分为两类:植物作用光谱(PAS, 300~800 nm)与热作用光谱(HAS, 800~1500 nm)。PAS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而HAS进入温室则会导致室内温度过高,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HAS进入温室前将其阻挡并再利用,对于降低温室能耗、实现太阳能的高效全谱利用至关重要。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双层膜温室覆盖层。该结构由普通大棚膜与分光膜构成中空夹层,并在其中循环黑色轻质聚乙烯颗粒。通过这种设计,颗粒可吸收被分光膜反射的热作用光谱(HAS),同时让植物作用光谱(PAS)透射至室内供植物生长,从而实现太阳能的分频利用。

双层膜夹持气流颗粒工作示意图
结果表明,该气流颗粒光谱分频装置能有效透过PAS并吸收HAS,在保障植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夏季的降温能耗,其吸收HAS产生的热量还可为温室日常运行提供能源。此外,在冬季夜间向夹层填充颗粒,能大幅提升覆盖层的保温性能。计算分析得到,采用此设计的温室可分别降低冷负荷与热负荷达32%与18%。这些结果为节能温室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双层膜夹持气流颗粒光热性能
此外,该团队聚焦于光谱分频技术,创新性地采用纳米流体作为分频介质。该方案能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光环境,有效降低炎热季节的温室温度,同时将收集的热量进行再利用,从而实现了太阳能的全光谱高效利用。此项研究为发展“农-光-热”兼容互补的新模式提供了创新思路。

纳米流体光谱分频工作示意图
为评估纳米流体光谱分频器的应用效果与植物生长响应,开展了植物栽培与系统光热试验,并对其能量性能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该分频器对PAS的透过率与对HAS的吸收率分别达到79.56%和75.78%。在此性能下,它能将室内冠层气温与植物叶片表面温度分别显著降低7.5℃和8.7℃,并使太阳能利用总效率提升至73.6%。

纳米流体光谱分频光热性能
上述研究成果已以题为“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full solar spectrum utilization based on nanofluid spectral splitter for greenhouse applications”和“Balancing energy harvesting and crop production in a nanofluid spectral splitting covering for an active solar greenhouse”正式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中科院工程技术一区TOP,IF2022=10.4)和Energy(中科院工程技术一区TOP,IF2023=9.0)。
本系列研究成果获得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认为“作者在该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上述论文的第一作者均为我所袁余博士。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22YFB36046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06244)、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1NYZD2205)、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项目(R2022YJ-YB3020)、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专项(粤农农技[2024]68号)等多个项目的联合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0148125021627?via%3Dihub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6890422000115?via%3Dihub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60544223011003?via%3Dih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