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微信
手机版二维码
  首页 >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聚焦问题补短板 精准发力促提升

——关于推进广东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时间:2018-11-08 10:06 来源: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字体:

图片说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如何在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阔步前行,精准发力促提升,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崛起”模式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崛起”模式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可行之路,也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高度契合。广东广大乡村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物产丰富,有利于发展包括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度假休闲、生物制药、文化产业、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等在内的一大批绿色产业。我们可以探索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发展强势,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引领广东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崛起”。

                        挖掘农村土地潜力,探索“地票赋权”模式

     当前广东农村普遍存在土地浪费严重,空心村大量出现的现象,农民大量进城经商务工后,承包地撂荒弃耕造成大量土地闲置浪费。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广东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比重仅为2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60.1%)、浙江(53%)、江苏(48.2%)等地相比更是差距巨大。但差距也意味着有挖潜空间,大胆探索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的方式方法是当务之急。肇庆市怀集县梁村镇当前进行的“权属凭证”置换制探索,实质上就是“地票赋权”,其他地区可推广借鉴发展,将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通过拆旧整理变成可使用的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经由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腾出建设用地指标,由国土房管部门发给(农民)等量面积建设用地指标凭证(也就是地票)。地票能有效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可供参考的发展模式。

                                                                                                  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探索“一村一业”模式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要求。培育特色产业,提高乡村地区的经济造血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保证。阳山县的“光伏+”扶贫产业就是针对当地“年日照时间超过1200小时,发展光伏发电的潜力很大”的资源特点探索出的特色之路,通过吸纳贫困户入股发展“光伏+农业”“光伏+养殖”“光伏+渔业”等“光伏+”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成功实现股本增收。在推进广东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粤东西北协调发展进程中,要坚持把特色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制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地方特色种养品种,大力提升特色产业产值。多措并举扶持广大乡村至少发展一项特色优势种植、养殖业或者农产品加工、服务及其他产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主导发展“一村一业”,以龙头连农户、带基地、接市场、创品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攻坚扶贫就业先行,探索“鱼渔双授”模式

  乡村、农民贫不贫、富不富,关键看收入。要脱贫致富,首先要解决的是就业的问题。碧桂园在广东省英德市树山村的“绿色安居”扶贫项目,提出了“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就业扶贫理念,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苗木种植产业,让树山村民住上新房、走上大路、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使树山村民依靠勤劳和智慧富起来。这是典型的“鱼渔双授”扶贫模式,我们应继续深入探索,加以发展。“鱼渔双授”意味着要通过调研摸清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制定可行帮扶措施,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量体裁衣、因贫施策,帮助贫困群众补短板强弱项,这是“输血”;更要帮助贫困群众生成“造血”功能,通过就业实现自力更生,建立起有内生动力和活力,让贫困人口通过自身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

  (作者:万忠,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

  网址链接:https://gmrb.cloud.gmw.cn/gmrb/html/2017-12/17/content_2795.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