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微信
手机版二维码
  首页 > 媒体聚焦

【南方杂志】省农科院下乡记

时间:2018-11-08 10:07 来源:南方网 【字体: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多年关注“三农”问题。然而,当前农村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和大多数创新资源一样,农业科技资源也大多分布在广州等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农村怎样分享更多的科技红利?广东省农科院与地方政府探索共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其经验值得思考

  ◎ 《南方》杂志记者/温柔 通讯员/邹文平 发自韶关、广州

  ◎ 本文责编/郭芳

图片说明

  “广东省农科院韶关分院设立之前,我需要跑到外地去学习、取经。现在,省农科院建到了家门口,我可以向驻院的专家们讨教,许多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都迎刃而解。”申丽萍在韶关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同时还种植几十亩大棚蔬菜。让申丽萍兴奋不已的是,去年她第一次种植大棚蔬菜,就收获了好价钱。

  申丽萍尝到的甜头得益于省农科院在韶关所建设的分院,这让她足不出户就能获取一手的技术信息。“去年年底决定种大棚蔬菜,在第一步建温室大棚时就遇到了疑惑。”申丽萍第一时间找到了省农科院韶关分院办公室主任姜波,详细了解了大棚灌溉、通风、保温等各个步骤的细节。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多年关注“三农”问题。今年的主题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其核心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然而,当前农村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和大多数创新资源一样,农业科技资源也大多分布在广州等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农村怎样分享更多的科技红利?

农业科学家要走遍广东山山水水

  “广东现代农业体系需要什么支撑?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农民有什么需求?”面对这些问题,广东省农科院副院长何秀古认为,省农科院与地方政府共建分院,就是一次“接地气”的探索。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省农科院在调研中就发现,基层农业对于技术有着大量的需求。省农科院科技合作处处长刘建峰为《南方》杂志记者举例道,广东农产品市场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比如,水果市场有来自进口水果的竞争压力。“广东的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业生产效率面临挑战,这些就产生了大量技术需求”。

  而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省农科院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下乡了解广东农业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和服务,成为省农科院提出的解决对策。

  副省长邓海光也曾在省农科院调研时提出,广东省农科院不是天河区的农科院,更不是有着几千亩试验基地的农科院,而是广东17万多平方公里的农科院,农业科学家要走遍广东的山山水水。

  共建分院便应运而生。自2015年起,省农科院陆续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9个分院(促进中心),覆盖全省重点区域。“建设这些分院的目的,就在于打造广东农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公共服务和成果孵化平台,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刘建峰介绍,分院的建设可以全面提升省农科院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有数据显示,仅2016年一年,农科院5个分院共派出30名青年科技人员开展第一批驻点工作,开展地方农业科技发展需求调研,撰写调研报告19份;与地方依托单位联合开展科技合作项目36项,落实项目资金640万元,举办田间现场观摩会、交流会等32场,试验示范新品种542个,新技术38项;组织专家举办农技培训班31场,派出讲课专家51人,培训农技、农户人员1500人。

科技“二传手”

  用“二传手”来形容省农科院分院的角色定位再形象不过了。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分院,技术和人才可以更加精准有效地输送到所需要的地区。

  2016年3月,省农科院依托韶关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成立了韶关分院。原本在省农科院果树所工作的姜波,也随之转到韶关分院工作,同时带去的还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南方》杂志记者在韶关分院走访期间,就有农民上门来询问姜波关于皇帝柑品种的选择问题。

  “地方分院能顺利把地方的农业特色企业与省农科院对接起来,减少了企业找技术的弯路,也能顺利让科学技术落地。”在姜波看来,分院这个“二传手”角色让双方都节省了时间。

  韶关仁化县润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彭金华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去年,公司给柑橘苗多施了肥料,盼着树苗长快一些,结果却使得一个棚几万株柑橘苗‘烧根’。我找到韶关分院寻求帮助,根据他们的专业指导,最终挽回了十几万元损失。”

  除了服务企业、农户,省农科院更重要的一个合作伙伴就是地方政府。

  以仁化县为例,县里不仅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还有着成规模的柑橘种植产业。“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支撑是必不可少的。”仁化县政府副县长梁钰清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省农科院韶关分院为仁化县柑橘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不少技术支持,从源头上防范柑橘苗感染病毒。

  而在几年前,像仁化县这样的粤北地区还十分欠缺农业现代化技术支持。比如,仁化县仁化镇胡坑村因为柑橘黄龙病泛滥,整个村子的贡柑树全部被感染,损失惨重。

  “地区分院在提供技术与服务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培训基层农业科研人才。”在何秀古看来,基层农业科研人才的持续性培养,对于地方来说尤为重要。

让农业分享更多科技红利

  “资金的缺失、机制体制的不顺畅等原因,使得现阶段制约了更多科技红利的释放和共享。”刘建峰坦言。

  而身处广东省农科院韶关分院的姜波更是对此深有体会:“作为省农科院在地方的常设服务机构,韶关分院不具备与服务对象对等的条件,不能作为独立法人。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与很多机会失之交臂。”

  去年,韶关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有个农业科技孵化器平台建设项目。韶关市科技局主动找到姜波,希望他能申报这个项目。可这样的好机会却因为分院不具备法人资格而白白丢掉。姜波至今回忆起来还带着遗憾:“我们这里有技术、人才、专利和专家,如果能申报建设这个孵化器项目,就能有个实实在在的平台为中小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如果能在体制机制上理顺,我们与企业的合作就会更加高效。”姜波说。

  同样,在刘建峰看来,体制机制顺畅之后可以吸引更多的地方政府资金。“分院如果成为独立法人,地方政府就能划拨专项资金过来。有了资金,能投入到更多的科研项目中,能调动科研团队的积极性。”

  “政府如果设立分院专项资金,也能激活农业科技的红利共享,让省农科院在地方开展工作有了手脚。像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在农科院分院建设上均有专项资金。此外,培养分院自己的科学家也能持续地释放红利。”刘建峰说道。

  本文来源于:《南方杂志》259期

  网址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zz/259/content/2017-05/31/content_171823142.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