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二维码
微信
手机版二维码
  首页 > 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从以“帽”取人到以绩择人!《人民日报》报道“人才强省”建设的“广东探索”

时间:2023-10-11 16:45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1.jpg

  这几天,在广东省农科院搞特色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廖永林心头干劲十足——他刚刚顺利获评“正高级农艺师”,正等着职称证书下来。

  参加工作13年,大概有10年,廖永林都把大量时间用在了下乡搞农技推广帮扶。自然的,留在院里搞科研、写理论研究论文的时间就少了一大半。“前几年我还在想,要是摆在一起数论文、比引用,跟人家差一大截,评正高不知道猴年马月的事。能够顺利能评上,真是没想到。”这位80后农科专家连叹,多亏了院里推动落实职称岗位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以后下乡的劲头更足了”!

  廖永林口中的“职称岗位改革”,是广东省农科院在省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将驻点基层工作经历等纳入中高职称评聘条件的“硬招”。通过在制度层面赋予相应权重,让长期扎根一线、干出实绩的人才选得出、评得上。

641.jpg?x-oss-process=style/w10

农业科技特派员廖永林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

  2023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有真才实学的人如何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能成事,正待深入探索,持续破题。广东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根据中央部署,从严从实开展破“四唯”专项治理,引导用人主体从以“帽”取人转向以绩择人,从“唯帽子”引才转向优环境聚才。

  广东省委组织部调研显示,经过整改,全省人才工作“唯帽子”问题得到有效纠正,人才评价标准更趋科学,人才计划优化整合工作有序推进,人才宣传正确导向更加鲜明。各类人才汇聚,激发出创新创造的澎湃活力,为高标准高站位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和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破旧立新:用科学的标准评价人才

  7月中下旬,粤北一些生态茶园内,茶树纷纷出现“焦顶”现象,不明所以的茶农以为是旱死的,加强了灌溉也不见效,一时束手无策。心急如焚之际,他们想起了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廖永林。

  “不是旱死的,是遭了虫了。”廖永林马上出动,来到地头,几番仔细勘察研究,揪出了背后的罪魁祸首灰茶尺蠖,“这是一种暴食性害虫,茶树的老叶、新梢、嫩皮实际上是被它们啃光的。”依据丰富的专业知识,团队“对症下药”,制定了一套绿色、高效、安全的防控措施,并给茶农做了专项指导培训。

  这一次下村,又用掉了廖永林两三天的时间。“不过没关系。现在院里正在以往探索基础上制定完善新的评聘办法,很明确地将基础研究的和推广应用的分开,变成两个赛道评,参考的标准侧重点不一样。”他坦言,对他们这种长期扎根一线生产实践的人,以后三年聘一次心里也更有底,跑田间地头更没有后顾之忧了。

  “通过制度保障,引导农业科研人员下沉一线,围绕生产实践共性问题和老百姓‘急难愁盼’难题,扎实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对此,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表示,各派出单位要压实管理责任,制定以任务完成情况、服务成效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广大农村科技特派员“轻装上阵”。

  据统计,2021年至今,广东累计派出2812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在精准把握县镇村科技需求的基础上组成901个团队,对接帮扶全省1.4万多个村;服务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机构约4200家,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超4700项,培训农户或农机人员超27万人次,有力推动“三农”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

  无独有偶,广东省人社厅日前也印发实施《广东省深化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技工院校教师的职称制度。方案提出“切实改变唯论文、唯学历倾向”,不将论文作为技工院校生产实习课指导教师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

  事实上,在该方案出台前,相关的实践已在不少人才单位探索破局,24岁的周楚杰就是其中的亲历者和获益者。2017年,他中专毕业后进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学习,在数控铣床这个“赛道”上,依靠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日复一日的汗水,成功登上2022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数控铣项目的最高领奖台。如今,没上过大学的周楚杰,依靠过硬的专业技能,已成为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最年轻的教师。

下载.jpg?x-oss-process=style/w10

周楚杰在技能训练中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廖永林也罢,周楚杰也罢,他们的成才之路,都是广东坚持上下联动、破立并举,着力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的生动剪影。

  围绕“破旧立新”,广东认真梳理机构评估、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有关人才政策事项383项,废止或失效13项;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排查人才信息8000多条。在此基础上,坚持全覆盖和抓重点并举,建立完善新的标准体系,全面完成27个职称系列改革,出台各系列和专业类别60个职称评价标准,形成不同行业的具体评审标准,并开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业态职称评价。

  在对下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人才工作的政绩考核上,广东也逐步构建针对不同区域的差别化绩效评价体系,不片面以人才计划入选者数量、层次考核评价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绩效。“既是为人才‘松绑’,也是人才工作‘松绑’。”各地人社部门纷纷感慨。


  简政放权:让用人单位自主评聘人才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师刘永柱2004年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水稻遗传育种领域的工作,为此长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开展优质稻新品种示范推广及技术指导,足迹遍布广东省,累计推广优质高产抗病水稻、超级稻品种1000多万亩;帮助企业开发出的系列扶贫产品,提高了农民收入。他本人也被聘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企业科技特派员、农技服务“轻骑兵”,同时担任广州市、河源市、韶关市的科技特派员和智库专家。

  但是,由于缺乏重大科研项目和高影响力的科研论文支撑,仅凭农业推广的成绩,难以达到高校“教授”的门槛。这条难以逾越的职称晋升鸿沟,长期横在刘永柱这类教师面前。

  “推动人才评价改革,推动选聘一批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专家!”华南农业大学结合“以农立校”的专业特色,在职称评定中创新设置“推广型教授”,将社会服务工作、科技推广业绩、涉农科技成果转化等业绩,作为推广型教授职称评定的条件,为刘永柱这样扎根基层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蹚出一条职业发展的新路。

  在该校“农技推广服务管理平台”上,教师们可根据社会服务工作量核算方法,自主录入工作量并通过审核登记。“申报正高职称者,近五年年均社会服务工作量应达150个以上,并要求主持一定的推广项目和推广奖项,产出知识产权、合同转化等业绩成果。”华南农业大学人事处工作人员介绍,学校自主出台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办法(试行)》,也将社会服务工作量与绩效工资挂钩。

  社会服务工作成为推广型教授的“敲门砖”,有效激励了广大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投身一线,解决重大复杂技术难题的存在感、获得感。近日,包括刘永柱在内,华南农业大学共有4名教师顺利通过了2022年度“推广型教授”的职称评审。

  华南农业大学设置“推广型教授”的经验,得益于广东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推动职称评审权下放,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作用的改革思路。

  为确保“谁使用,谁评价”,广东建立全省职称评审“两目录、一清单”制度(专业目录、评委会目录、各系列代表性成果清单),向300多个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下放职称评审权,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推动向珠海、中山等地市下放一批专业副高级职称评审权;瞄准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为华为、腾讯、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构建集招生、培训、评价、就业、提升于一体的“产教评”技能培训生态链,首批63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吸引3170家生态企业、432家院校参与。

  目前,广东省人社厅已向高水平技师学院下放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评审权限,向国家重点以上技工院校下放中级、初级职称评审权限,进一步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备案企业可直接认定职工各职业技能等级;深圳市率先实行国内外同行专家主审制,授权华为、腾讯、比亚迪等91家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累计超过10万人次;东莞探索开展技师和高级技师自主评价工作,开发认定117个职业技能培训评价的“东莞标准”,其中2个行业企业评价规范还“升格”为国家标准……


  搭台张榜:用高质量发展的事业聚集人才

  “对于‘帽子’,很多人总是爱不释手。从管理者的角度,你一戴‘帽子’,他就觉得把人才给挑出来、引过来了。至于这些所谓的‘人才’,真正能解决什么问题,作出多大的贡献,反倒不甚关心。”对这一令不少科技工作者“吐槽”的怪相。广东的回答是,以高质量发展的事业为“火眼金睛”,筛选甄别、招贤纳才。

  “我们每年从全校学生中进行海选,经过理论考试和实操选拔等严格的层层筛选,最终选出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手。”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正高级讲师、高级技师张振这样介绍自己的工作。2008年以来,他一直负责学校技能大赛选手的选拔、训练、参赛等,并多次担任世赛项目教练组组长,至今已培养出11位世赛金牌选手。

  广东从“制造业起家”到“制造业当家”,技能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更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主心骨”,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为代表,广东已基本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技工教育体系,全省148所技工院校,在校生65万人,约占全国1/7;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11名技能小将共摘得7金1银1铜2优胜。

  在技能人才培养这个干事创业的大平台上,张振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作出了贡献,也成就了自己。

  反过来,唬人的“帽子”、名头,越来越“唬不住”人了。一位科研人员申报副高时,拿出一篇自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然而,由同行专家组成的评审组讨论后却认为,这篇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来自通讯作者,不能充分证明他的创新能力,未予通过。这无疑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论文不再是“硬通货”,能力和贡献才是。

  更多关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平台、“赛道”被搭建起来,开辟出来,供高层次人才“揭榜挂帅”。广东围绕资源环境、未来计算、数理交叉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绿色低碳、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主战场,由平台单位会同用人单位,针对各领域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技术需求,开展自下而上的项目需求征集榜单;并广泛发动揭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个人,跨地区、跨单位组成产学研合作团队联合揭榜。通过聚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成效”,一大批奋战在一线的青年人才被遴选出来。

fb12-ab2fdcff0310ffd22518cbc318560a7b.jpg?x-oss-process=style/w10

广东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如火如荼

  通过主动协同港澳加快推动大湾区人才共引共育、流动共享,深圳的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尤为明显。目前,全市人才总量突破677万人、高层次人才超2.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在近期发布的2022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榜单上,深圳综合排名第三,人才吸引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