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院概况
科学研究
科研条件
科技合作
人才队伍
服务三农
党建网
本院简介
现任领导
组织机构
历史沿革
文化标识
联系我们
通知公告
项目管理
科技成果
博士后工作站
研究生培养
学科团队
国际合作
政策规章
科研条件平台概览
科研仪器设备概览
科技条件管理
规章制度
合作动态
院地合作
院企合作
成果转化(孵化器)
知名专家
招聘信息
政策规章
科技扶贫
科技下乡
科技培训
示范基地
学会协会
科技期刊
成果转化(孵化器)
  • 成果转化概况
  • 主推品种
    • 水稻品种
    • 玉米品种
    • 甘薯、马铃薯、烟草品种
    • 花生品种
    • 蔬菜品种
    • 果树品种
    • 桑蚕品种
    • 茶树品种
    • 花卉品种
    • 畜牧品种
    • 科技产品
  • 主推技术
    • 水稻生产技术
    • 旱地作物生产技术
    • 蔬菜生产技术
    • 蔬菜设施栽培技术
    • 果树生产技术
    • 养蚕技术
    • 茶叶生产技术
    • 花卉生产技术
    • 土壤改良与污染防控
    •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 新型肥料与施肥技术
    • 畜牧生产技术
    • 农产品加工技术
    • 生物技术
    • 农业信息技术
    • 环境安全及检测技术
  • 红茶加工生产技术

    田间采集一芽二或三叶按:鲜叶→萎凋→揉捻(揉切)→解块→发酵→烘干→毛茶的工序全机械生产加工。技术指标为:鲜叶要求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匀净;萎凋至含水量60%左右,即柔软如棉,紧握成团

    2016-12-17
    分享分享到:
  • 茶园绿色生态栽培关键技术体系

    集成应用茶园复合栽培技术、土壤可持续培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了以优质、安全、高效为目标的生态茶园栽培关键技术体系。

    2017-11-03
    分享分享到:
  • 茶园复合栽培技术

    基于耕作栽培学原理和方法,构建生态农业模式,配置相应调控技术,建立了以茶树为主体,多物种分层次配置的茶园复合栽培技术。该技术克服了单作茶园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实现了茶园养分的高效利用和对病虫害有效控制。

    2017-11-03
    分享分享到:
  • 土壤可持续培肥技术

    针对影响我省生态茶园发展的茶园施肥管理粗放(NPK养分配比失衡、有机肥投入不足、缺乏商品化茶树专用肥等)和偏施化肥等问题,研究建立了生态茶园土壤可持续培肥技术。

    2017-11-03
    分享分享到:
  • 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

    茶小绿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新梢汁液,受害芽叶沿叶缘变黄,叶脉变红,叶片卷曲粗老,严重时,芽叶、叶缘红褐焦枯,芽叶生长停滞,甚至全叶焦枯脱落。

    2017-11-03
    分享分享到:
  • 茶毛虫绿色防控技术

    茶毛虫又名茶毒蛾、摆头虫、毒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是茶树食叶类的害虫之一。综合运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应急防控可采用化学防治。

    2017-11-03
    分享分享到:
  • 灰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

    灰茶尺蠖又名拱拱虫、吊丝虫,属鳞翅目尺蛾科,是茶树食叶性害虫之一。综合运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应急防控可采用化学防治。

    2017-11-06
    分享分享到:
  • 夏暑茶提质增效加工技术

    以陈香茶加工技术工艺及技术规程为基础,同时利用夏暑季低档原料加工创新红茶和速溶茶,拓展了广东夏暑茶的产业发展空间。

    2016-12-17
    分享分享到:
  • 白茶加工技术

    本技术在传统白茶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进,包括白茶萎凋时温度、湿度、光照等关键控制技术,以及加工过程中的一系列配套技术,制成的白茶品质稳定,内质清香、滋味鲜醇,同时可以保证青绿鲜活的外形。

    2017-11-06
    分享分享到:
  • 红茶智能萎凋技术

    萎凋是决定红茶品质的关键性工序,但萎凋适度的判断依然依赖于资深制茶师,同时也未实现智能化。使用本实用新型智能萎凋槽对茶青进行萎凋,基本替代人工萎凋操作,操作简单,萎凋适度时不需人工查看,减轻了劳动强度。

    2017-11-06
    分享分享到:

主办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协办单位:南方新闻网
本网站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粤ICP备16101361号